马海伦:我的时尚,我的乌鲁克林

我想让人们摆脱对新疆的刻板印象,我想展现新疆酷的那一面:乌鲁克林(乌鲁木齐+布鲁克林)。

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马海伦终于带着她的个展“故乡”(Hometown)回到了老家新疆。而在此之前,她的创作则由高台艺术中心呈现,参展第六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引起了多方关注。从18岁离开故乡,到纽约视觉艺术大学念摄影本科和时尚摄影研究生(BFA & MPS),八年时光,她已经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时尚摄影师,而关于这份“时尚”她有自己的话要说。

事实上,早在本科阶段,马海伦就用一组名为《粉色比基尼》(Pink Bikini)的作品,表明了自己的特立独行。这个被她自嘲为黑历史的系列,为她赢得了外界的第一波关注。时至今日,当年的那份古灵精怪,那份对鲜艳色彩的执著偏好,都延续到了她对新疆的当代诠释中。亦或者,正是新疆淳朴的旖旎与绚烂,为她的摄影注入了与众不同的基因。

在纽约,马海伦目睹了时尚摄影梦幻表象下的虚无:奢侈的高定服装和薪资廉价的模特之间缺少一种日常生活的连接维度。而她想要拍摄更真实的人,更真实的情感,更真实的时尚。于是,她将镜头对准穿着打扮很有自己一套的新疆老少爷们儿,无论是飒爽刚毅的新疆女孩,还是看上去有些忧郁的新疆男孩,乃至新疆新兴的00后群体,都在颠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认知。

对马海伦而言,新疆某种程度上很像纽约的布鲁克林,不同民族/少数族裔的人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共同生活,而各式各样的文化在这里融合、碰撞、生长,以至于人们的审美能够打破常规,每一种不同的可能都有被认可、被接受的机会。因此,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走廊,新疆不仅仅是淳朴,热情和充满异域性的,她更是年轻、多元和令人耳目一新的。

本期,我们很高兴邀请到马海伦,听这位很有态度的青年摄影师,讲述她眼中的新疆及那些她为新疆拍摄的影像。

© 马海伦,《故乡》,2018. 图片致谢 |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

马海伦: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出生长大,后来远赴纽约学习摄影及时尚摄影。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对自己和时尚摄影这个媒介产生了一些疑问。虽然,我并不厌倦也不排斥为高级而高级,为情绪而情绪,但我却意识到,所谓的高级时尚其实离我的生活很遥远。因此,我想要重新构建我与时尚摄影之间的联系,想要去定义属于我的时尚和拍摄语言。

© 马海伦,《故乡》,2018. 图片致谢 |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

《故乡》就是这么一组作品。在十天的时间,我带着从《纽约杂志》借来的大牌时装,也带着想要重建我和时尚之间关系,重建记忆家园的念头与心情,去了南疆的沙雅,阿合奇和喀什。我离开新疆已经有八、九年了,在我的记忆里,新疆就停留在小时候,而沙雅是我爸爸长大的地方,我小时候经常听爸爸讲他的成长故事。所以我选择去沙雅,去南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那里保留了我记忆里的家乡,甚至我爸爸记忆里的家乡。

© 马海伦,《故乡》,2018. 图片致谢 |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

记忆中,家乡的夏天,阳光亮晶晶的,一切都变得更加鲜艳。维吾尔族的姐姐和阿姨,她们会穿着改良的艾德莱斯,裙子闪着亮片,彩色丝巾就披在肩上,再加上仔细描绘过眉毛,组合在一起就是非常大胆的搭配。她们一点也不害怕撞色,而那些塞在长筒袜里的零钱,海娜花染过的指甲,又撒发出看似喧闹却又真实、热烈,且充满人情味的美。她们拥有的不多,但是每一个人都能善用她们仅有的东西,混合出一种极具个人风格的造型,同时又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时尚。而那些我借来的衣服,在走下T台后,穿着在她们身上也丝毫没有违和感。

© 马海伦,《故乡》,2018. 图片致谢 |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

在这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抱小羊的妈妈》。那天是我拍摄的最后一天,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拍摄对象,我原本已经决定打道回府了,可突然看见那个阿姨在打扫羊圈,一种熟悉感便油然而生。这样的拍摄体验很神奇,有时一个偶遇的陌生人却最能激起创作者内心莫名状的情愫,让人想要按下快门,将这一刻记录下来。那张照片拍得一气呵成。那天我也只拍了那么一张照片。天空,阿姨的眼睛,小羊的眼睛,很完美。

© 马海伦,《新疆牛仔》,2019. 图片致谢 | 高台当代艺术中心(乌鲁木齐)

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打开一道门,用一种新的视角让人们了解当下真实的新疆,不是固化的,百度图片里的美景或者和蔼的维吾尔族大爷或大妈;同时也让土生土长的新疆人能更加深入地体会新疆的美,发现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不是那么平常的事物。我想在民族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造一座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不是汉族,维吾尔族或哈萨克族,而是“新疆人”。最近,我刚去北疆拍了一组关于哈萨克牧民及其生活的作品。我想,我会坚持下去,用我的表达方式诠释少数民族,诠释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