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荣&映里: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意外地想到了摄影的精髓

久前,“迹:荣荣&映里的影像历程”在成都当代影像馆顺利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特别邀请著名美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巫鸿先生担任策展人,并以两人的生命及创作经历为结构,呈现其二十余年积累下来的作品。与此同时,其最新创作《即非京都》也首次亮相。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回溯两位艺术家的合作历史,我们将以时间为顺序,梳理呈现其自千禧年开始的重要系列,其中也包含艺术家本人或研究者的评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所谓共同创作不仅仅与“交织”、“缠绕”、“联结”密切相关,它也意味着创作者对彼此的彻底敞开,意味着一种既指向内部,也指向外部的发现。

《婚纱》

© 荣荣,《婚纱,1997.No.5(2)北京》,1997。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荣荣,《婚纱,2000 No.1(4)北京》,2000。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美丽的婚纱和荒废颓屋之间的强烈对比;一间废弃房屋里的一段隐秘浪漫;对这个隐秘空间的窥视似乎所有这些都径直出自一部悲情电影。然而荣荣的照片却逃脱了拙劣的模仿,以原始的纯真情感给陈腐的题材重新注入了它们已经丧失的意义。”

——巫鸿

《自摄像》

© 映里,《自摄影,s-13》,1996-2000。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映里,《自摄影,s-15》,1996-2000。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当时,我这个于“爱”有缺失的人从没想过以“爱”为主题来思考摄影。爱这一观念,在我对于摄影的探索中,作为我心中无法割舍的东西,即便现在也在不断生长出巨大的纠葛的藤蔓并不断地变化着。“爱=摄影”的法则。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追寻的摄影的真理,对我而言摄影是探知爱的唯一方法,爱是催生摄影的唯一观念。追问将会永远持续下去,在这本《飨宴》里收录的作品中,我发现了这个追问的端倪。

—— 映里

《草场地》

© 荣荣&映里,《草场地,2004. No.2》,2004。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荣荣&映里,《即非京都》,2015-2021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重构我们的家园是必须的。六里屯的消失,给我们带来了三影堂的新生。

从三影堂破土动工的那一刻起,一砖一瓦,它的生命是怎样在我们眼前生长呢?这一切就像我们腹中的生命一样,让我们感到万物的神奇,内部世界与外部空间一样会经历坍塌、重建、周而复始……

家和人或家和家族的关系是好像日常的延长线上的事。但是日常是什么?

小孩也大了,我们也老了。这是记录时间的经过。我们通过“看”的行动,做“纪念照”。我们传承了摄影最原始的目的——记录。

——荣荣&映里

《妻有物语》

© 荣荣&映里,《妻有物语,No.9-2》,2014。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荣荣&映里,《妻有物语,No.7-1》,2012。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在《妻有物语》中,荣荣&映里继续着自2000年以来的前所未有的尝试,记录他们的共同生活并不仅仅是影像记录而是灵魂的史诗。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他们时而作为恋人出现,或是作为孤独的城市居民遭受着周围环境的倾颓垮塌,而有时作为三影堂文化中心的创始者,或是作为父母,他们又为接连出世的三个孩子感到自豪。自2012年起,他们关注的焦点从自拍像创作开始转移到记录他们共同的家庭生活发展,及其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他们并不完全熟悉但又不断被艺术家前辈们反复探索的主题。

——唐冠科

《即非京都》

© 荣荣&映里,《即非京都》,2015-2021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 荣荣&映里,《即非京都》,2015-2021图片致谢 |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枯山水的庭院石头的时光里的生命。在那里已经数百年了,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在此时此地、感受到奇迹般的时光。自然中的崩溃的枯木、交织在眼前,让人顿生怜爱。

极端天气、全球变暖、新冠病毒等全球性问题已经影响到所有人的正常生活。终将回到生命环境的自然规律循环里。鸭川的流水与家人成长,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意外地想到了摄影的精髓。“即非京都”是“即非摄影”。

——荣荣&映里